芒草裡的小飛俠─褐頭鷦鶯 水彩畫 Arches 水彩紙 56cmx38cm  

芒草裡的小飛俠─褐頭鷦鶯 水彩畫 Arches 水彩紙 56cmx38cm

 

 芒草裡的小飛俠─褐頭鷦鶯 水彩畫 Arches 水彩紙 56cmx38cm  

細部

芒草裡的小飛俠─褐頭鷦鶯 水彩畫 Arches 水彩紙 56cmx38cm
      褐頭鷦鶯是臺灣常見的留鳥,又名芒頭丟仔或臺灣鷦鶯,體長約十五公分,尾羽很長,幾乎佔全長的一半。全身大致為綠褐色,胸部為灰白色,腹部、臉頰及眉斑為黃色,頭頂為褐色。常在芒草、灌叢、稻田中活動,鳴聲是單調「滴、滴、滴‧‧‧」的聲音;在臺灣各地田野間都很容易看到他們。對棲地環境要求不高,只要有草叢堆都可以做為棲身繁衍的地點;以昆蟲為主食。對築巢位置也不挑剔,經常就在橋邊或堤坊溪床草叢築碗狀巢育雛,形狀類似較深的碗,也像布袋,所以又名布袋鳥,雄鳥雌鳥共同育雛。 
繁殖期約在三月到七月間,雄鳥為了吸引母鳥會站在高高的枝頭鳴叫,振動雙翼,並展示飛行以雙翼拍打體側而發出「噗、噗」的聲音,尾部上下抽動,形成不規則的上下振盪路線,邊飛邊叫。
      在我同童年時期就認識這可愛的小鳥兒─褐頭鷦鶯。只是野孩兒們不這麼稱呼他,印象中他有很多名號在孩子們的江湖世界裡流傳,可惜我不是彼得潘,我早已長大了 以至早就忘記了他的那些渾號。我們最樂意在找到他的巢後把蛋搜括一空,用來填滿課桌上的鉛筆槽向同伴炫耀;經常出現在搜括名單上的還有璧虎蛋、鴿蛋等等。算起來,這芒草間的小飛俠與我的過節可謂不共戴天!幸好至今他仍很寬容大量,不計前嫌。每回到田野間賞鳥,都還是經常會看到或是至少聽到褐頭鷦鶯的聲音陪伴我,他總是忽而出現,忽而不見蹤影,卻從未遠離。他會滴滴滴滴的叫幾聲就跳上枝頭讓我看見他,其實也是讓他看清楚我,然後就躍下密叢不見蹤影,不一會兒回到原地,同一隻還會再上演同一碼戲,可以說是尋鳥時的最佳良伴。我喜歡看他跳躍在枯黃的草叢間,真有那麼幾分俠客隱於市的蒼蒼茫茫的味道。且畫下這不帶刀的小俠客,讓他瀟灑的身影留在畫紙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飛羽的畫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